除此之外,在一些院落、房屋实施保护整治后,东城区还要求新入住的使用单位、住户签订保护责任书或承诺书,相关主管部门会结合实际情况在使用、居住费用方面给予一定优惠。
众多资金的投入,让依存在老建筑、老胡同里的北京记忆得到了保存。
留住胡同里的文化味儿
老建筑留住了,老北京胡同里的文化味也要留住。
去年,东城区首次为辖区内的157条胡同悬挂“身份证”。灰色方形木框镶边的“身份证”上清晰地标识出胡同名称的由来、历史渊源和胡同内的知名建筑。通过这张“身份证”,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胡同的历史文化。同时挂牌的还有辖区内的188处未核定等级不可移动文物。
而对于辖区内反映时代特征的1100多处建筑,东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大学及专家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一一走访,并从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60余处进行了详细记录。有图片、有故事、有详细的建筑学分析,据东城区名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份珍贵的“档案”目前已汇集成册准备发行。
东城区政府在胡同修缮保护的同时,还开展了“前门天街寻宝”、“贡院古迹寻踪”等一系列地区文化探访活动,让更多市民和游客走进胡同、近距离接触历史。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