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酒店业接二连三的爆出国际酒店品牌被业主解约事件。如5月初的无锡灵山元一希尔顿逸林酒店被撤牌,三亚海棠湾凯宾斯基酒店悄然改名成三亚海棠湾开维万达文华度假酒店,这无一不在说明国内本土品牌的崛起已经可以威胁到国际酒店品牌的地位,虽然个别酒店撤牌不能说明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国际酒店品牌不能合理的调整未来发展策略,预计将来还会遭受更多的挫折。
国际酒店品牌解约名单:
希尔顿品牌
2016年 无锡元一希尔顿
2016年 昆山维景国际大酒店(原昆山花桥希尔顿逸林酒店)
2013年 廊坊万达嘉华酒店(原廊坊万达希尔顿逸林酒店)
2011年 大连日航饭店(原希尔顿酒店)
2007年 南京维景国际大酒店(原希尔顿国际大酒店)
2007年 深圳彭年酒店(原希尔顿酒店)
2007年 青岛鑫江温德姆酒店(原青岛鑫江逸林希尔顿酒店)
2005年 大连东旭皇朝酒店(原大连希尔顿酒店)
香格里拉品牌
2015年 南京丁山花园酒店(原南京丁山香格里拉大酒店)
凯宾斯基品牌
2016年 三亚海棠湾开维万达文华度假酒店(原开维海棠湾凯宾斯基酒店)
2016年 宜兴帕佛伦斯酒店(原宜兴凯宾斯基酒店)
2011年 长城脚下的公社(原凯宾斯基)
2010年 三亚君澜度假酒店(原三亚凯宾斯基酒店)
2010年 博鳌蓝色海岸(原博鳌凯宾斯基酒店)
索菲特品牌
2011年 苏州玄妙马哥孛罗酒店(原索菲特酒店)
2010年 东莞虎门美思威尔顿酒店(原索菲特酒店)
2010年 亚洲论坛大酒店(原索菲特酒店)
2009年 厦门泛太平洋大酒店(原索菲特大酒店)
皇冠假日品牌
2015年 丹东福瑞德大酒店(原丹东皇冠假日酒店)
2015年 亚龙湾华宇度假酒店(原亚龙湾华宇皇冠假日酒店)
2011年 深圳威尼斯酒店(原威尼斯皇冠假日酒店)
2010年 厦门海景千禧大酒店(原海景皇冠假日酒店)
铂尔曼品牌
2014年 北京万达嘉华酒店(原北京万达铂尔曼酒店)
2013年 环球国际大酒店(原环球铂尔曼酒店)
2012年 新港湾大酒店(原昆山铂尔曼)
已停业 西安铂亦渟酒店(原西安铂尔曼酒店)
豪生品牌
2016年 科雅国际大酒店(原上海正地豪生)
2015年 武功山万龙国际温泉度假酒店(原温泉豪生酒店)
2013年 苏州静思园酒店(原静思园豪生大酒店)
2013年 上海新晖大酒店(原上海新晖豪生大酒店)
戴斯酒店
2015年 重庆香江冠廷酒店(原财富戴斯酒店)
2014年 重庆上邦温泉度假酒店(原上邦戴斯酒店)
我们邀请专栏作家对此事发表了相应的观点及建议。
江苏九洲环宇商务广场管理公司常务副总方世宏先生:
业主撤牌这事我个人分析有一下几方面原因:
1.业绩原因。2013年以来整个酒店行业经营环境持续恶化,对于高星级酒店冲击更甚。当业绩下降,业主方与管理方的“利益”之争就显现出来。
2.管理公司持续过快扩张造成管理品质的下降,不能符合业主的预期。酒店市场人才危机已经非常严重,各大国际酒店集团走马圈地,为了争夺市场的快速激烈竞争造成了管理问题频发。
3.外资固定管理合同条款“旱涝保收”,引发业主投资者心态失衡。外资管理合同格式相对固定,缺乏一定灵活性,这样的管理合同在顺境中可以没有问题,一旦酒店市场环境恶化,其负面效应就被放大。
4.国内酒店管理公司快速发展,缩小了与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差距,投资方也会进行比较。“崇洋媚外”的仰望心态正被更加理性的分析所替代。
5.国际酒店指定供应商、指定品牌或是诱因。
总体来说,只要国际酒店管理公司能够适时调整,与业主方共担风雨,合作也是很愉快的。我们也要看到一点,国际品牌在中国大陆管理如此众多数量酒店,部分区域个别地方的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多少问题,这也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需要关注的是,不能让个别的现象进行演化升级。我也相信国际品牌管理公司会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的。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