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看到很多地产的消息,宏观和微观都有,都是来源于大家对这个行业慢慢回归到理性的认知。大家也觉得房价可能不太会跌,也不太可能会暴涨。许多的投资客不止有一套物业在自己的手上,不使用的话对你而言就是累赘。
除了物业管理费和成本以外,物业是需要保养的。我们做租赁的人知道,你五年前装修的房子和五年后装修的房子,同一个时间段租金是不一样的,因为房间里面电器的老化房屋的陈旧,以及物业的形态会发生一定的转变,但是房价是从上层凸显的。如何改变这一切呢?
看点2:“3个8小时”带来的的经济效益
空间运营商从各个维度和角度想了很多办法,出现了公寓,公寓式酒店,酒店式公寓,联合办公,看到一些创新的商业业态等等。
开发商从去年开始起,据不完全统计,前50强开发的企业里有30个开始做类似于联合办公的公寓这样的产品,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土地储备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情况。我做过开发我告诉大家,一个开发企业如果没有土地储备的话,基本上是往濒临灭亡的方向走。因为那么多员工需要养护,需要发工资,需要给他们美好的未来,但是自己的生产资料渐渐淡化,这个时候只能从存量入手。自己手里存量不够的时候,要想到别人碗里的存量,这是必然的趋势。很多开发企业成立了很多办公公司、运营公司。到底什么样的运营企业才会在这个市场里更长的生命周期。我们发现品牌的赋能在这个层面也有了一定的区分。
#假设你是地产圈排名前十的企业,做了一个不擅长的领域,比如说突然做体育,是不是一样会带来相同的效应呢?#
说实话我个人没有太发现,因为我经常打一个比方,如果说一个人从无到有用了非常少的时间进行扩张或者沉淀的话,获得别人十年的沉淀,这个行业和企业都有价值,品牌的赋能是基于你本身进行延展。很多探路者和创新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换取自己的经验。我们企业从年龄上讲,去年的沉淀让我们吃了不少亏,但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希望把我们的经验和能力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从2015年开始提供更多样的管理服务,我们发现我们的空间慢慢变成一个个场景,这些场景的导入给很多生活方式创造了可能,但是真正兑现这个生活方式,以及带来价值变现的是用户本身。因此我们不断创新和研究用户真正的需求。
#逻辑上讲体现出两种形态,一种叫产品,一种叫服务#
我在这边给大家一个建议,不妨先放下自己这种规模扩张性指标的压力,慢慢想到底服务的类型是什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不是说装修的非常高逼格他们就喜欢,其实他们更喜欢更方便和更具性价比的方式。无论他需要什么,这是我们需要去研究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