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琦自我评价:我是一个时刻在算账的人,我算了几十年的账。他算的第一笔是“位置”的账。2013年“华住”集团第二季度新增门店数量为123家,创了华住单季门店开业数量的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季琦几乎两天就要确定三家酒店的位置。“美国饭店之父斯塔特勒有一句最著名的话:对任何酒店来说,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位置,还是位置。这句话在今天看,还是适用的。如果说地址选择不对,一个店做砸了,可能要三四个店的好业绩才能弥补这个损失。”季琦的择址方法就是跟着每个城市的“龙脉”走,跟着商务客人的需求走。“上海的‘龙脉’就是延安路高架,从虹桥机场到外滩到浦东,一条线我们都有布局。”今天的“全季”伊犁路店是上海“全季”生意最好的店之一,而当时租下这栋楼还是让季琦下了狠心。“对方当时开了一个租金天价’。”
季琦算的第二笔账是人力成本账。他初入行时,“汉庭”的人房比是0.37(100个房间,需要37个工作人员),今天是0.2,现在他准备压到0.17。这意味着按照每人三千块钱月薪来算,一家店一年能省72万元劳务成本,1000家店,一年省出上亿的利润了。“只有每个岗位、每个岗位算,晚上的值班保安,早上安排烧稀饭。”季琦习惯随时按计算器,因为在这个行业,差几分钱的事情,一年就差几百万。“比如卷筒纸,厚了,我们用不起。采购时,我们都买小包装,不买大包装。”
季琦算经济账,也算“人情”账。“华住”旗下的酒店简化了客人退房时的查房环节。他曾亲眼目睹某家酒店查房发现少了毛巾,追到前台要求客人把行李箱打开检查的事情,那样的举动很伤客人自尊。“现在人工贵了,简化查房减少的人工成本和客人拿毛巾的毛巾成本相比,后者更便宜。更何况和客人被信任的良好感觉相比,一条毛巾的成本太微不足道了。”
季琦算小账,却“不算大账”。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他的老友爆料:如今季琦和他一起出差还要蹭他的房。回溯2008年,金融危机让“汉庭”原本计划中的第二轮融资遭遇了麻烦。季琦曾亲自撰文袒露当时内心的算账过程:“当时有两份合同摆在我面前,一份是1亿元甚至2亿元的债权融资,另一份是5500万元股权融资。这个决策真难啊!对我来说,做债权融资股权稀释最少,我也最有面子,‘你看这时候汉庭还能借到这么多钱’。而5500万元的股权融资,数额说出来有点丢人,为了保证我的股权不被稀释,我还要自己拿出一大笔钱放到公司里去。我从来不失眠,但有一个晚上我失眠了。那个晚上我试图看清未来,但是看不清。在公司最难的时候,我能把自己的一大笔钱放到公司里,吃了点亏,但我认为我赢了。”
上篇:
下篇: